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吉利(175)擬回歸A股上市 中線估值可望上調

作者: uSMART盈立證券研究部總監 陳偉聰 Jason Chan, CFA
  • 專家分析

吉利(175)於6月17日收市後, 公佈建議發行規模不超過公司擴大後股本15%的股份, 並於上證交易所科創板上市。 若以該日收市價11.9港元/股計算, 可集資約188億人民幣。公司稱, 所得款項將用於業務發展及一般營運資金。 受消息刺激, 吉利股價週四急漲近6%。近期「回A」概念正被市場熱炒, 如早前中芯(981)公布回歸A股後, 至今股價升幅已超過60%, 究竟吉利能否複製這強勢,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筆者認會吉利若能成功「回A」, 不論是對公司的業務發展, 還是股份的估值上, 均可帶來積極的催化作用。

 

首先, 於上證交易所科創板掛牌, 令吉利有望提升市場估值。 綜觀幾隻在中港兩地同時上市的汽車股, 其在A股的股價均遠高於H股, 例如: 長城汽車(2333) A股比H股有溢價約77%, 廣汽(2238)約53%, 比亞迪(1211)約24%等。此外, 目前A股市場之汽車股的平均2020年預測市盈率為26倍, 也是遠高於香港同業水平。  更重要的是, 吉利目標於科創板上市, 業務賣點當然不會聚焦於傳統汽車銷售, 反而料主打汽車「新四化」的高端技術概念, 市場自然願意給予較高的估值, 現時公司12.3倍的預測市盈率可望獲向上重估。

 

再者, 吉利計劃作第二上市的另一原因, 相信是希望進一步籌集資本, 以加快進行與同系公司富豪汽車(Volvo)的合併和重組。根據富豪汽車2月份發佈的公告內容, 公司正籌劃與吉利汽車進行業務重組, 重組後的資產將納入吉利上市公司之內, 換言之, 吉利未來或需斥巨額資金去接收該批資產, 故事前確有集資需要。當然, 公司亦可以選擇以交換股份或配售股份作為收購的支付方式, 但道理其實相差無幾, 因為隨著吉利「回A」掛牌, 則可利用發行較高估值的A股股本進行收購,使當中的攤薄效應大幅降低, 這也是企業減低收購成本的一種常用方法。 。至於兩者合併後, 吉利的潛在得益著實不少, 例如: i) 可共用R&D資源及生產設備, 締造協同效益, 有助更佳控制成本; ii) 可以分享富豪在全球領先的自動駕駛技術, 提高研發及品牌能力, 將公司轉型成更高端, 更具增長的「科技型公司」

 

現時, 雖然吉利仍是自主品牌車的龍頭, 但其長遠目標一直是發展「智能化」、「電動化」的高檔汽車。 在2017年, 吉利與富豪合作成立一個由富豪主導, 採用其歐洲技術及設計的高端合營品牌領克, 產品大多定位型格,高性能, 當中亦有採用新能源混動的車款, 儘管去年初領克品牌銷情一度出現惡化, 惟今年情況已漸入佳境。5月份, 領克銷量錄得約13000輛, 按年增長41%, 銷量增速高於公司其他品牌型號, 更比其對手長城(2333)的豪華SUV品牌 WEY (約5000部) 高出一倍有多。 新能源車方面, 其5月的銷量亦有約6100輛, 同比增長12%, 相較比亞迪(1211)錄得同比倒退48%, 吉利表現更見搶鏡。 近年吉利積極增加研發成本, 2018至2019期間, 相關成本上升了59%至30億, 目的是要加快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開發, 使自己能在未來這主流市場有立足之地。

 

估值上, 公司目前LTM往績市盈率為12.5倍, 略低於過去5年平均值14.5倍, 本來已不算貴, 加上具備「回A」上市概念、汽車銷情復甦等因素, 筆者認為吉利估值可望上調, 不妨考慮於$12.2買入, 目標價定於$14.5

 

(利益申報: 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 並未持有上述股份財務權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