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華泰策略:拾級而上,中游製造

格隆匯 05-26 17:57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華泰策略張馨元,作者:張馨元、 王 以、王偉光、孫瀚文

核心觀點

A股三階段拾級而上,首選中游製造,次選必需消費

下半年A股大勢不悲觀。內滯外脹環境是製造國壓力最大的宏觀組合,其構築的風險溢價頂已經在4月末出現,往年底看,A股有望迎來三階段拾級而上行情,第一階段(5月至中報季)震盪反彈至上海疫情前震盪位,第二階段(中報季至10月)業績拐點出現,進入反轉行情,第三階段(10月後)釋放行情彈性。配置角度,把握Q2後重大邊際變化和已有邏輯的交易程度,美債貼現率壓力見頂、產業鏈利潤分配壓力見頂、當前產業週期/通脹結構/地產寬鬆的股價隱含預期程度不高,由此,中游製造為首選,必需消費次優。細分品種中,結合自下而上邏輯,中游製造考慮機械/電子/汽車/電新/軍工。

現狀分析:三個關鍵詞和三個預期差

市場現有三大特徵:內滯外脹、中美錯位、高低切換,下半年三大特徵的預期差分別定義A股方向、節奏與結構。①當下內滯外脹組合意味着製造國量與成本端均承壓,下半年國內復甦+海外衰退組合對製造國更友好;市場擔憂海外收水+通脹+Risk-off進一步演繹,但三者相互勾稽,外部壓力峯值不會超4月末水平;②中美疫情/經濟/政策三重錯位,市場關注內外錯位持續時間,考慮中美經濟/通脹/政策/利率週期聯動順序,Q2中美利差壓力見頂→Q4中美利差壓力反轉;③高低估值切換是表,上中下游輪動是裏,Q2海外貼現率壓力+產業鏈利潤分配壓力見頂,對應成長+中游風格雙重修復。

H2大勢:拾級而上,修復在5月之後,彈性在10月之後

5月後A股修復行情或呈現三階段拾級而上:①第一階段,5月至中報季,上海疫情反轉+中美利差緩壓,市場向疫情前震盪位修復,②階段二,中報季至10月,A股業績拐點確立(預計中報非金融歸母淨利同比-6%),但考慮國內流動性分配結構(脱虛入實)+企業盈利結構(中下游利潤率改善幅度或有限),行情以慢牛爬坡為主,③階段三,10月之後,Q4全A非金融業績同比轉正並呈現彈性,盈利上行或持續至23年底,同時,防疫壓力緩和→中美利差反轉→海外收水完成或漸次兑現,對應風險溢價、海外流動性分配、海外流動性總量共振改觀,A股步入業績+估值雙升的彈性行情環境。

H2風格:中證500賠率佔優,中游製造>必需消費>其他

定量角度,中證500賠率>滬指>創業板指>滬深300,創業板指彈性>中證500/滬深300>滬指。定性角度,綜合考慮久期風格+板塊風格+預期程度,超配順位:中游製造>必需消費>其他。①久期風格,Q2海外貼現率壓力見頂,成長估值環境改善,②板塊風格,PPI-核心CPI剪刀差回落、中游毛利率拐點回升、上游產能投放拐點回升,共同指引中下游利潤分配環境改善,③當前自上而下邏輯中,股價反映的預期程度從高到低為,全面基建>動態清零>地產寬鬆>通脹結構>產業週期,中游製造是產業週期+地產寬鬆+共同受益對象,必選消費是動態清零+通脹結構共同受益方向。

H2配置:自下而上,考慮供給側+需求側+邊際資金動向

供給維度,篩選1:原材料成本敏感度高、海外營收佔比高(可將內外價差轉化為利潤),篩選2:毛利率壓力緩和、現金流好、產能利用率高,篩選結果為電源設備/電氣設備/通用設備/航天軍工/白電/消費電子。需求維度,考慮1)降債目標完成、現金流好的上游央企/國企資本開支方向,對應儲能、循環經濟;2)遠期降本增效確定性較強的工業數字化+智能化,包括工控自動化、半導體;3)技術迭代驅動需求確定性的光伏設備、SiC。邊際資金維度,下半年加倉有空間、有意願的長線資金險資、國家隊Q1共同加倉方向為機械/電子/汽車/電新/軍工,歷史上加倉持續性為3-5個季度。

風險提示:疫情防控壓力超預期;聯儲緊縮程度超預期;全球通脹超預期

現狀分析:三個關鍵詞和三個預期差

關鍵詞:“交易滯脹”與“交易衰退”之間的博弈

去年Q4至今市場在內滯(衰退)+外脹(滯脹)之間反覆博弈,主要矛盾沿內滯→外脹→內滯切換。2020年中美進入短週期步調的差異,使得投資者在本輪美林時鐘中,反覆在內外錯位環境中博弈市場預期變化;去年10月國內PPI同比見頂,短週期從滯脹走向衰退,去年11月美國製造業PMI、工業產值等短週期指標築頂回落、廣義通脹指標仍在上行,標誌短週期從過熱走向滯脹,內滯+外脹組合構成年初至今大類資產宏觀交易底色。

沿商品輪動視角,去年Q4至今,內生定價資源品→內外定價+強金融屬性資源品→外生定價+弱金融屬性資源品價格頂依次出現,呈現內滯→外脹→內滯主要矛盾三階段切換:

去年10月至12月,“滯壓”強於“脹壓”,國內地產鏈下行風險加大,內外資源品價格普遍回落,煤炭、螺紋等內生定價資源品週期築頂;但“滯”中有“脹”,越靠近海外需求的、金融屬性受強美元抑制程度越小的,價格韌性越強,油價在此期間基本在高位震盪;

1-3月,“脹壓”強於“滯壓”,俄烏衝突爆發,內外資源品價格同步走高;但“脹”中有“滯”,煤炭、螺紋等內生定價資源品彈性弱於銅鋁油,且未升破去年10月國內PPI見頂時的高點,同期鋁、原油創疫情以來新高,銅升至與去年高點基本持平;

4-5月,“滯壓”再度強於“脹壓”,北上疫情爆發+海外收水預期上調,內外資源品價格同步回落,銅、鋁等內外綜合定價+強金融屬性資源品週期築頂;同樣的,“滯”中亦有“脹”,更靠近海外需求的、金融屬性受強美元抑制程度更小的原油,基本維持在高位平台。

去年Q4至今,A股交易同樣呈現內滯→外脹→內滯主要矛盾三階段特徵,超額收益主線沿全面寬鬆→供需缺口→業績剛性輪動。一般而言,從滯脹切換至衰退環境時,A股超額收益主線的邊際變化為上游資源轉弱、主題成長走強,前者對應供需關係拐點,後者隱含流動性預期變化(但由於每輪流動性預期強弱有別,衰退中的超額收益品種並不穩定)。

去年10月至今年2月,計算機+通信+傳媒等主題成長領跑,期間全面降準+降息依次落地、元宇宙與數字基建等產業催化劑較密集,美聯儲加息開啟前的短暫窗口期,國內衰退→貨幣寬鬆邏輯上升為主要矛盾與超額收益主線;

1-3月,煤炭+有色再度領跑,細分行業中,半導體材料也有階段性表現,期間依次經歷俄烏衝突升温、國內資源品價格反彈、美國年初通脹大超預期、油價破百,海外滯脹→供需缺口上升為主要矛盾與超額收益主線;

4月,食飲+商貿等必選消費領跑,體現疫情衝擊下,國內衰退→業績剛性上升為市場主要矛盾與超額收益主線;受海外收水壓力牽制,央行弱化“以我為主”表述、強化“兼顧內外平衡”目標,與全面寬鬆預期邏輯匹配的主題成長超額收益邏輯不順。

預期差:聯儲收水vs美國通脹vs美股下跌是三合一變量,相互掣肘

疫情後中美經濟週期的持續性錯位,造就三種內外組合: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一季度,“國內過熱+海外復甦”,製造國量升的同時,成本壓力小,股價環境最優;2021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國內滯脹+海外過熱”,製造國成本壓力上升,但依靠強外需+不過剩的產能,成本壓力大部分可以傳導,製造國量穩+成本穩,A股股價環境依然友好、不乏結構性機會。

去年Q4至今年上海疫情前,“國內滯脹+海外過熱”向“國內衰退+海外滯脹”環境切換,原料進一步漲價,且外需總量增速下降,製造國成本轉嫁的能力較前一個階段有一定弱化,北上疫情爆發,市場進一步擔心外需份額下降+供應鏈成本上升,同時聯儲加快收水、美股下跌帶來微觀資金面的惡化,上述邏輯疊加A股4月跌幅加劇。

但考慮當前市場擔憂的主要壓制力之間的勾稽關係,我們認為,4月末滬指2870一線大概率是外部壓力高峯:以五月上旬為臨界點(5.5聯儲縮表時間落地+5.11美國4月核心CPI出現拐點+5.6從股債同跌變為美股跌美債漲),聯儲收水-美國通脹-美股下跌三者之間開始呈現更強的相互掣肘、內部勾稽關係,對A股的實際總量影響小於三者單獨負面影響之和。基準情形下,下半年國內疫情復工復產+美國通脹確認築頂,內外宏觀組合由國內衰退+海外滯脹向國內復甦+海外衰退切換,內外環境對中游製造及下游消費股價表現更加友好。

考慮市場擔憂的負面因素,若美國CPI通脹持續性繼續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美股跌幅進一步加深,第一,聯儲收水節奏受制約,第二,製造國出口總量不會失速下滑。若聯儲收水節奏超預期,美股跌幅進一步加深並導致A股資金面惡化,第一,美國CPI通脹壓力將更快緩解,內外宏觀組合或更快步入國內復甦+美國衰退階段,對應制造業原料成本緩壓,第二,人民幣貶值雖然導致外資流出風險加大,但也對應制造業出口份額不會失速下滑。

關鍵詞:疫情、經濟、政策的內外“反向剪刀差”

上半年中美利差進入倒掛,其背後是疫情、經濟、政策三大維度的內外分化加劇。經濟維度,2020年疫情後至今年年初,國內製造業持續保持領先修復優勢,而美國消費修復力度強於中國兩者產業結構的修復差異也反映在疫情防控政策重點的不同——國內重心為保供應鏈,美國重心為保居民資產負債表。但2月以來,中美製造業實際產值剪刀差從擴張走向收斂、消費增長的反向剪刀差進一步擴大。以相對於2019年同期水平衡量,今年2月中、美製造業產值分別處於127%、100%水位,3月中國製造業產值快速下降至111%,美國進一步修復至103%,2月中、美消費增長分別處於132%、113%水位,3月中國社零消費快速下滑至96%,美國進一步修復至133%。

疫情維度,中美防疫壓力錯位約3個月。除中國本身領先於美國半個身位的短週期因素外,疫情剪刀差的反向擴張構成顯著的額外壓力。從去年底到今年4月,Omicron毒株帶來的疫情防控壓力從美國轉向中國,美國本輪疫情衝擊高峯出現在1月中旬,國內出現在4月中旬,滯後約3個月,且由於本輪國內疫情位於高端製造業重鎮上海(上海在半導體、工業機器人、新能源車領域的國內產值佔比約20%),對宏觀經濟增速貢獻較高的高技術製造業,受到的供給衝擊可能不亞於2020年武漢疫情時期。

政策維度,中美貨幣政策錯位約9個月,分別處於寬鬆週期中段、緊縮週期中段。以廣義流動性擴張速度和政策定調衡量,2020年5月國內M2增速觸頂、政策基調轉向,宏觀流動性向常態化迴歸,去年11月以來M2再度擴張、開啟降準降息週期;2021年2月美國M2增速觸頂、開啟Taper預警,去年12月啟動Taper、3月啟動加息。

預期差:中美錯位的最長週期約5個季度,當前已持續3-4個季度

中美週期錯位已在市場交易的預期中,當前核心問題/預期差在於週期錯位的持續性。由於衡量週期的指標不同,得到的結果可能差異較大,我們以儘可能全面的對比,分別考察中美經濟增長、通脹、政策、利率視角下的錯位程度。

經濟增長視角,中美經濟週期最長錯位15個月,本輪錯位10個月。2000年以來中美經濟增長短週期共出現7輪明顯錯位(包括本輪),其中,國內增長走強而美國增長走弱的分化區間共兩個,分別為2006年上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疫情前,其中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期間,中國強於美國的錯位時間最長,達到11個月;國內增長走弱而美國增長走強的分化區間共5個,除本輪外,分別為2005年下半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下半年、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下半年,其中,最長一輪美強於中的分化出現在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本輪中美短週期增長高點均已現,國內為去年Q1,美國為去年Q4,錯位時間約10個月。

通脹視角,中美通脹週期最長錯位17個月,本輪分化已持續7個月。考慮中、美的經濟結構和通脹壓力源差異,我們分別以國內PPI同比、美國CPI同比衡量兩國通脹週期。中美通脹週期的同步性很強,2000年以來僅出現4輪明顯錯位(包括本輪),其中,國內通脹升而美國通脹落的分化區間為2010年1-11月,共11個月;國內通脹落而美國通脹升的分化區間分別共3個,除本輪外分別為,2004年底至2006年上半年、2017年底至2018年年中。

其中,最長分化持續時間為17個月,為04年12月至06年4月,彼時國內上游資源品陷入階段性產能過剩,鋼鐵、水泥、電解鋁在02-04年大舉投資,並自05年開始陸續投放產能,隨着04年下半年地產調控政策加碼、下游總需求回落,上游產能過剩問題逐步顯現。本輪國內PPI通脹高點出現於去年10月,美國CPI頂部尚待確認,分化已持續7個月。

貨幣政策視角,中美政策週期最長錯位15個月,本輪錯位已持續6個月。2000年以來中美經濟增長短週期共出現6輪明顯錯位(包括本輪),與前述的經濟增長錯位區間大致對應,其中,國內緊而美國松的分化區間共兩個,分別為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兩輪持續時間均為9個月;國內松而美國緊的分化區間共4個,除本輪外分別為,2005年下半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下半年、2018年年中至2019年下半年。

其中,最長一輪中松美緊的分化出現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彼時國內經濟面臨民企去槓桿+中美貿易摩擦+週期下行三重壓力,自2018年4月末開啟降準週期,而美國順週期財政擴張(特朗普減税),聯儲持續推進縮表加息,直至2019年7月,聯儲宣佈進行貨幣政策中期調整,轉向連續降息、停止縮表。美國自去年12月開啟Taper,中美進入政策反向,目前政策分化已持續6個月。

貼現率視角,中美利率週期最長錯位16個月,本輪錯位已持續15個月。利率週期是經濟增長、通脹、貨幣政策的綜合映射,2000年中美利率週期共出現6輪明顯錯位(包括本輪),與前述的經濟增長週期、通脹週期分化區間基本對應。其中,中上美下的分化區間有兩個,分別為2007年、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中,其中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的分化持續時間最長,達到14個月;中下美上的分化區間分別共4個,除本輪外分別為,2004年底至2006年上半年、2015年、2018年。

其中,最長分化區間為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持續時間16個月,如前文所述,彼時國內經濟面臨階段性產能過剩(但可通過強外需緩解部分壓力,經濟增長及通脹呈現軟着陸),美國仍受益於金融創新(次級貸款),處於居民加槓桿、地產上行週期中。本輪國債利率去年2月見頂,中美分化已持續15個月。

上述四個視角下,如果簡單按照當前分化持續時間vs歷史最長分化時間推演,對應的中美經濟指標走向同步的先後順序為,美國經濟增長拐點(去年Q4已現)→中美利差拐點(今年7月)→美國貨幣政策拐點(明年2月)美國CPI通脹拐點(明年3月)

但需要注意,美國通脹拐點大概率並不會延遲到明年Q1才確認,我們更傾向於今年8月前確認,主要考量:①歷史上最長17個月中美通脹週期分化,跟當前情形不具備可比性,05-06年初的PPI下行週期受國內上游02-04大舉擴產、05-06階段性產能過剩影響所致,但本輪上游產能在20-21年未明顯擴張,當前產能不過剩,因此考慮其餘兩輪分化更可比,10個月左右的最長分化,②通脹與經濟增長同屬於短週期庫存週期指標,一脈相承,本輪中美經濟增長也錯位10個月,以10個月為錨,對應今年8月前確認美通脹拐點

關鍵詞:非典型的“高低切”

去年Q4以來,公募系統性調倉,開啟估值風格的高低切換,以相對全A超額收益衡量,高估值、低估值風格年初至今的表現分層比較顯著,低估值風格的週期+大金融,整體優於高估值風格的TMT+成長型消費+成長型製造,但當前交易的估值高低切換,與傳統視角下,價值風格明顯全面佔優的市場特徵並不完全匹配。

其一,久期風格內部的分化較大、一致性並不強,低估值風格中保險+券商沒有超額收益,除煤炭外的低估值品種沒有絕對收益,而高估值風格中醫美、免税也取得超額收益,其二,上中下游板塊風格的表現分層,似乎更加明顯,典型上游(煤炭+有色+石化)超額收益最強,其次為典型下游(除地產鏈外的各類消費),典型中游(中游製造+地產鏈可選消費)超額負收益最明顯,資金呈現從中游向上遊和下游切換。

本輪高低估值風格切換並不純粹,且與上中下游板塊風格切換並存,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本輪價值股行情缺乏明確的寬信用載體。2010年以來價值絕對佔優(同時具備超額+絕對收益)的區間為2012年、2016-2017年,彼時成長相較價值的業績剪刀差大幅回落、低估值產業週期啟動——2012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從2012年初的-14%強勢反彈至2013年初的50%)、16-17年三四線地產去庫存(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從2015年初的-16%強勢反彈至2016年中的37%);而今年上述兩個條件似乎不清晰——成長vs價值業績剪刀差未明顯收窄,地產有修復邏輯但難言彈性(至少在目光所及的下半年)。

第二,上中下游的利潤分配進一步向上游集聚。截止一季報,廣義中游製造(中游製造+地產鏈可選消費)歸母淨利潤佔非金融地產比重,進一步下滑至16.0%,處於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之相對的是,上游資源利潤佔比提升至25.0%,為2014年年報以來的最高水平,高於16-17供改時期。

預期差:成長型週期股的兩個屬性均有望迎來減壓

按前述邏輯延伸思考,下半年的兩個邊際變化可能意味着,年初至今看到的估值高低切、板塊上中下游切,均存在極致反轉機會。第一,價值缺乏全年絕對佔優的必要條件,上半年制約成長的貼現率因素如果出現反轉,那麼成長或迎來階段性減壓,年初至今美債長端率上行對成長的相對收益構成明顯負向壓制,且長端利率水平接近18年高點,若美債利率見頂,成長相對估值具備修復條件,我們認為這個時點出現在Q2(詳見第二部分:H2展望:修復在5月之後,彈性在10月之後)。

第二,中游成本壓力最大階段在中報前出現,三個邊際變化可側面印證,其一,PPI和核心CPI剪刀差已回落7個月,歷史上中游利潤佔比相較上游回升,均發生在PPI-核心CPI剪刀差後0-7個月,Q2大概率即為本輪中游利潤佔比拐點;其二,一季報顯示製造業單季度毛利率已較年報回升,儘管上海疫情可能導致Q2毛利率進一步承壓,但原本利潤率修復趨勢大概率不會被逆轉;其三,自去年Q3開始,上游資源產能建設及投放加快,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三個季度從底部回升。


H2大勢:修復在5月之後,彈性在10月之後

擇時判斷

企業盈利拐點:二季度為業績底,四季度見業績彈性,明年有業績持續性

在2021.11.12《2022:配置能源與芯片的增長閉環》中,基於自上而下的宏觀指標擬合法及自下而上的分板塊彙總法,我們測算出2022年全A非金融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速為4.7%(此外,樂觀值為8.0%,悲觀值為1.3%)。

在2022.5.1《22年A股盈利預測更新》中,考慮到俄烏衝突、疫情擴散等低預見事件對企業盈利的擾動,並結合2021年年報、2022年一季報的最新數據,我們更新了2022年全A非金融盈利預測,並做出以下判斷:

1)  下調2022年全A非金融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至3.8%(去年底預測值為4.7%),此外,樂觀值下調為6.9%,悲觀值下調為0.7%;

2)  季累增速仍呈現“U型”,中報為業績增速底,三季報業績增速大概率仍為負數,年報業績增速回正且為年內高點;

3)  考慮到疫情對企業盈利的影響具備黏性、21Q3全A非金融業績增速回落但仍處於高位(21Q3全A非金融淨利增速+41.6%),22Q3全A非金融業績增速大概率仍為負數;22Q4在疫情影響逐步消散、國內經濟週期步入小復甦、21年報低基數等因素作用下,全A非金融年報業績增速有望展現彈性預測業績增速較前三季度+5.2pct回正至3.8%);

從業績增速走勢、ROE走勢對A股指數走勢的指示作用來看,05年以來全A非金融業績增速底部拐點、ROE底部拐點對上證指數底部拐點的指示作用較強:①市場底部拐點一般同步於業績增速拐點,②ROE則是相對滯後的指標,ROE拐點通常滯後業績增速拐點約一個季度,但ROE同比增速底部拐點往往同步於業績增速底部拐點。

從持續時間上看,在全A非金融ROE由淨利率、資產週轉率雙拉動回升時期,業績增速的修復時長往往是ROE修復時長的一半左右。業績增速修復通常持續5-7個季度,而ROE修復持續時間往往更久(8-12個季度)且與修復動力有關(在淨利率與資產週轉率雙拉動的時期ROE修復時長往往較長,如2009-2011年、2016-2018年,僅由淨利率拉動的時候ROE修復時長往往較短,如2013-2015年),此外ROE修復斜率的高點往往同步於業績增速修復頂點或滯後其1個季度。

按照我們的測算,並結合上文發現的時序關係,若22年中報為全A非金融業績底,則全A非金融ROE將於22Q3觸底後步入修復通道;持續性上,本輪業績修復或持續6個季度(取歷史平均)至23年底、ROE修復或持續8-10個季度(取歷史平均)至24H2。此外,考慮到22年在疫情爆發、通脹高位、經濟週期回落等因素影響下全A非金融企業利潤增速普遍下滑,低基數效應下同樣可以推導出23年全A非金融業績修復或具有持續性。

此外,基於PPI領先指標的底部形態,以及領先時滯,年內PPI或在Q3末-Q4結束下行趨勢,22Q4-23Q1PPI或呈現平底形態,對應Q3末-Q4全A非金融補庫指引不變;基於全A非金融業績修復在09年以來三輪完整庫存週期裏的表現,若22Q4末-23Q1下一輪庫存週期開啟,則全A非金融業績修復有望在23年保持持續性。

第一,信貸週期是庫存週期的先行指標,新增社融同比與新增信貸同比對 PPI 同比有強領先指引;新增社融(12月移動平均)自21年10月以來進入回升通道,但本輪新增社融增速在去年9月-12月期間呈現低位震盪,或指引本輪PPI底部形態扁平,類似的還有14年社融平底,對應15下半年PPI同比平底形態。

第二,除信貸週期外,M1同比亦是PPI同比的強領先指標,歷史數據顯示其底部大約領先PPI底部8-13個月不等。本輪M1同比於今年2月觸底,按照歷史平均滯後期限推導(10個月),同樣對應今年Q4 PPI同比結束下降趨勢。

第三,在09年以來三輪完整庫存週期的初期(這裏指被動去庫存時期,及主動補庫存前期)均發生有全A非金融的盈利修復。其中,盈利修復貫穿被動去庫存的整個時期,但在主動補庫存時期的持續時間不定:①2013-2015年內外需雙弱導致主動補庫存時期較短、盈利修復基本貫穿整個主動補庫存時期,②而2009-2011年、2016-2018年內外需均較好,因此主動補庫存時期較長、但盈利修復往往在主動補庫階段行至一半便回落(或源於過高的資源品價格反向侵蝕了企業利潤)。若按照上文所測算,PPI同比或於22Q3末-22Q4結束下行趨勢,對應22Q4末-23Q1或開啟下一輪庫存週期,假設被動去庫存時長取歷史均值(3-4個季度)、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基於前文發現的時序關係(即盈利修復貫穿被動去庫存的整個時期),則同樣能推導出23年A股業績修復具有持續性。

貼現率拐點:Q2美債壓力或見頂、H2有望邊際減壓

去年Q4至今,美債貼現率上升為市場整體、尤其是高估值風格的最大壓制力之一。考慮三層邏輯,我們認為Q2美債貼現率及中美利差壓力見頂,下半年邊際減壓,Q4中美利差壓力或反轉。

第一,從加息週期的角度考慮,本輪加息週期至1Q23,按照過往美債貼現率與加息週期的互動關係,4Q22應觸頂。聯儲收水週期中,美債收益率有典型的“三段式行情”,市場預期驅動上行→聯儲操作驅動上行→最後一次加息前夕築頂回落,1970年以來一共有8輪加息週期(不包括本輪),其中,最近6輪美債長端利率均在最後一次加息結束前一個季度內築頂。以前文中美政策週期錯位最長區間(15個月)vs當前已分化時間(6個月)推算,最晚1Q23聯儲結束加息進程,對應4Q22美債貼現率壓力見頂;從衰退預期維度也可側面印證聯儲加息終止時點或為1Q23,1970年以來美債10y-2y曾7次倒掛(不包括本輪),其中6次成功“預言”經濟衰退,且衰退基本發生在出現倒掛的12個月以後,按此時滯算,也對應1Q23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温、聯儲加息應基本終止。

第二,進一步考量本輪加息週期的特殊性,美債貼現率實際築頂時間應遠早於4Q22,我們更傾向於是2Q22。本輪加息週期啟動明顯晚於歷史同期,1970年以來首次加息基本均在CPI底部拐點後0-3個季度內,但本輪滯後CPI底部拐點22個月,與之對應的是加息速度明顯快於過往,其結果是,債券市場已可能前置交易加息預期(21年一季度聯儲預警Taper時,市場已在關注加息時點),考慮中美利率週期最大錯位時長(17個月)vs當前持續時長(15個月),若美債利率仍在當前位置上行,7月也應基本見頂。

第三,從上行空間角度比對,1970年以來的8輪加息週期,美債長端利率平均上行幅度275bp,當前已上行260bp(0.5%至3.1%),1985年以來最大上行幅度為269bp,若美債長端收益率仍有上行動力,其對應的空間也可能非常有限,從側面印證本輪緊縮政策後置之下,債券交易的預期已經明顯前置。當然,在加息週期中,美債收益率快速回落的概率可能也不大,我們傾向於Q2美債貼現率壓力+中美利差壓力見頂,Q4聯儲基本結束加息進程時,美債貼現率下行壓力加大+中美利差壓力反轉。

彈性判斷

國內流動性結構:居民和企業資金均脱虛入實,Q4前不支持估值大幅抬升

以M2與名義GDP增速(以工業增加值+PPI 作為名義GDP增速的代理指標)之差衡量的剩餘流動性表徵流動性在實體與虛擬經濟之間的分配,剩餘流動性擴張往往是 A 股估值擴張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根據下半年工業增加值、PPI、M2的變化趨勢考慮,下半年剩餘流動性料難大幅擴張,居民和企業部門資金均脱虛入實,不支持估值大幅抬升。

1)居民端地產和消費需求或恢復,擠佔部分流動性:商品房銷售面積、網購商品和服務銷售額同比1Q21觸頂回落,居民中長期貸款和居民短貸同比持續下行,公募基金髮行創新高,資金脱實入虛;下半年地產政策加碼的效力顯現,疊加疫情導致購房和消費需求後置,居民部門在實體經濟的流動性需求大概率回升。

2)企業端資本開支需求大於回購需求:一方面,全A非金融地產固定資產週轉率、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處於歷史高位,資本開支有必要性,而4-5月因為疫情壓制的資本開支需求也或隨着復工復產而後延兑現;另一方面,本輪下跌階段,產業資本回購峯值水平低於2015、2018年峯值,企業部門在實體經濟的流動性需求可能大於資本市場。

企業盈利結構:上游利潤佔比中樞抬升,中下游利潤率改善幅度有限

上游利潤佔比自1Q20疫情低點後持續抬升,目前位於2015年以來最高水平。隨着PPI和CPI剪刀差收窄,上游價格高斜率上行階段已經過去,但除非出現技術路徑的變化,中游對上游原材料的依賴度下降(如鈉離子電池),中下游利潤率短期改善幅度或有限。

定量測算

安全邊際:悲觀情形下,滬深300PE TTM最大收縮風險約10%

我們在2021.11.12《2022:配置能源與芯片的增長閉環》中對2022年滬深300估值中樞進行了測算,相對估值法下,盈利增長按Wind一致預期(2022滬深300營收同比9.5%、淨利潤同比12.7%)、無風險利率按中樞3.1%、風險溢價水平按升4%測算,2022滬深300的PE(TTM)中樞或在13.12倍、PB(MRQ)中樞在1.51倍;絕對估值法下,2022合理靜態PE中樞為12.64倍。

站在當前時點,考慮全A非金融業績變化趨勢(U型)、內外經濟階段(國內從衰退到復甦,海外滯脹)、中美貨幣政策(內鬆外緊)、中美利差(中下美上),我們將可比時間段調整為2012年、2005H2-2006H1(需要注意這兩個時間段與當前類似但並非完全相同:當前製造業產能並不過剩,但國內面臨的全球流動性壓力更大)。相對估值法下,盈利增長按照最新Wind一致預期(2022年滬深300營收同比12.87%、淨利潤同比16.05%)、無風險利率中樞下調至2.8%、風險溢價水平假設至2022年初以來水平,算2022年滬深300合理PE估值中樞為13.01倍,PB中樞為1.52倍,分別較2021.11預測值下降0.84%、上升0.67%。

此外,除了測算合理估值,我們也對風險溢價做了最悲觀假設,以測算滬深300估值的最大收縮風險。相對估值法下,盈利增長按照最新Wind一致預期、無風險利率中樞下調至2.8%,但風險溢價在兩個可比年份做最悲觀假設(2012年對應估值係數調整為-10%、05H2-06H1對應估值係數調整為-15%),測算出2022滬深300的悲觀情形PE(TTM)中樞或在11.18倍,相比2021年估值中樞(14.47x)收縮10.1%,相比2021年底估值(14.02x)收縮7.2%,相比當前(2022.5.18)估值收縮6.1%

絕對估值法下,下調無風險利率區間至2.7%-3.0%、維持永續增長率2%-4%的假設,更新2022-2023年的萬得一致預期盈利預測,測算滬深300對於2021年淨利潤的合理PE估值處於12.18-15.14倍之間,中樞在13.57倍,與相對估值法的測算結果接近,相比2021年估值中樞收縮6.22%。

彈性空間:中證500賠率高,創業板指彈性大

對比歷史盈利彈性和宏觀流動性環境相似的階段,根據我們的模型測算,預計相對滬深300、創業板指,中證500、上證指數的賠率更高,創業板指估值修復的彈性更大。

22年中證500、創業板指、滬深300的預測淨利潤同比增速(Wind一致預期中性情形與悲觀情形均值,原因在於我們認為當前Wind一致預期中性值尚未完全計提疫情影響)分別為29.57%、31.21%、9.59%(預測數據截至2022.5.19),22年中證500相對滬深300的業績剪刀差(預測值)較21年收窄,創業板指相對滬深300的業績剪刀差(預測值)較21年小幅走廓,22H2業績剪刀差角度看不支持中證500、創業板指相對滬深300顯著佔優;流動性角度,預計22H2剩餘流動性走廓幅度有限,中證500相對滬深300估值邊際減壓但難言提升(與2009年、2012年剩餘流動性持續走廓不同);海外22H2美債長端利率下半年上行空間有限,且上行斜率放緩,成長板塊的估值壓力有望減弱,但穩增長基調下難現相對估值明顯回升。

中證500、上證指數賠率相對更大,創業板指彈性更高。根據風險溢價隱含的估值模型,站在當前時點,我們預計滬深300、中證500、上證指數、創業板指等指數的賠率分別為2.57、4.52、4.06、3.70,即中證500>上證指數>創業板指>滬深300。主要假設:1)無風險利率:華泰固收團隊對22年10年期國債利率的研判2.65-3.00%之間(詳見華泰固收2022.3.24《利用基差能否判斷跨期價差?》),我們取中樞2.8%;2)歷史相似階段風險溢價波動:根據22年各指數Wind一致預期淨利潤增速、歷史上盈利&宏觀流動性相近階段風險溢價波動(2012年、2018年)並考慮各指數行業成分變動,以此得到風險溢價波動區間。

H2配置:勝負手是“生產要素優勢”

自上而下:全面基建vs動態清零vs地產寬鬆vs通脹結構vs產業週期

考慮相關行業當前與可比階段股價表現,或基金倉位情況,當前預期被交易的程度,從高到低順序為,全面基建>>動態清零>地產寬鬆>通脹結構>產業週期:1)中游製造是多重邏輯共振的首選,短期受益動態清零、中期受益通脹結構和產業週期,原料成本、匯率和供應鏈成本均邊際改善;2)必選消費次優,是通脹結構+動態清零的共振方向。

1)全面基建

全面基建政策仍有一定預期空間,但整體性價比較去年底降低:1)從央企訂單和新增政府債券增速上看,基建投資增速仍處在上行週期中,4月受疫情擴散、銀行透支Q1優質項目、政府端發力放緩影響略有回落,但考慮到美聯儲加息預期可能度過上升最快的階段,國內或開啟寬信用政策的密集窗口期;3)本輪基建工程相對全A收益上行階段已持續10個月,幅度僅次於14-15年,4月29日政治局會議“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表述或標誌着本輪基建寬鬆週期的政策力度達到高點,當前整體性價比有所降低。

政府端仍是主要加槓桿部門,基建或為“穩增長”加碼最直接有效的抓手。三駕馬車中,消費受制於疫情擾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出口增速並不弱,固定資產投資中政策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建是共識下的“穩增長”發力點。1)政策表述上,從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政府工作報吿的“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升級為本次政治局會議的“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2)支持舉措上,4月央行、外管局發文要求保障融資平台公司合理需求,5月國常會提出“通過發行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等方式,盤活基礎設施等存量資產”,有望從中長期增加基建資金來源。

回顧近五輪基建寬鬆週期,1)新增政府債券和地方債券帶動廣義基建投資增速回升,但近年來基建投資增速中樞下移;2)絕對收益上看,基建工程指數漲跌幅主要由估值驅動,最大漲幅區間往往對應寬信用前期,後期調整後或有修復;3)相對收益上看,基建工程指數往往在政策加碼階段跑贏萬得A,之後跑輸或持平。逆週期調節下基建相對業績預期強化,而隨經濟企穩、政策收斂,基建相對市場業績預期剪刀差收斂,表現回落。

2)動態清零

5月初上海疫情減壓,15日上海發佈復工復商初步計劃,17日全市16個區均實現社會面清零,全國疫情防控局面出現轉折點。隨着防疫政策迴歸常態化,下列配置邏輯逐漸強化:1)需求韌性:必選消費和軍工等2G品種需求受疫情影響較小,疫情或系統性抬升居民部門必選品常態庫存水平;2)線下消費和出行鏈需求恢復:航空、酒店、旅遊及景點中疊加供給側變化的酒店最優;3)製造業景氣形態的U-V反轉:由於本輪疫情中心上海和2020年武漢的產業結構差異,工業機器人(佔全國產量比重為19.6%,後同)、新能源車(17.2%)、半導體(10.2%)等製造業受到擾動,對應需求延遲而非取消,疫情後景氣修復斜率更大。

以武漢/上海封控首日為T0,對比配置邏輯相似的行業兩輪疫情前後相對全A股價表現:1)必選消費疫情後表現較強,假設淨利潤恢復至4Q19水平,當前農林牧漁PETTM 32.1,近5年分位數63.2%;食品飲料PETTM 33.8,近5年分位數49.4%;2)除酒店餐飲疫情後相對股價逐漸修復外,線下消費和出行鏈2020年疫情後持續低迷,結合當前PETTM(假設淨利潤恢復至4Q19水平)和供給側變化(營收CR3),配置性價比超市>酒店餐飲>航空運輸>旅遊及景區。

復工復產領先復商:1)製造業方面,以受上海疫情衝擊較為明顯的汽車輪胎、PTA製造為例,截至5月19日當週全國汽車半鋼胎開工率(62%)顯著回升,修復至上海疫情前約83%水平,全國聚酯工廠負荷率(79%)較前一週繼續回升,當前處於上海疫情前約88%水平;2)線下可選消費與地產方面,全國乘用車銷量近4周平均周零售銷量為39.3萬輛,近4週週平均批發銷量為34.1萬輛,相當於上海疫情前約50%水平,有企穩跡象;30大中城市商品房近4週週均銷售面積回升至199萬平米,相當於上海疫情前水平(350萬平米左右)的57%。線下購車、看房活動仍然直接受靜態管理影響、間接受經濟與收入預期影響,大致相當於疫情前五至六成活躍度。

3)地產寬鬆

對比近三輪地產寬鬆週期,房地產或仍有超額收益: 1)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房地產相對收益基本同步,對比前幾輪地產寬鬆週期,房貸利率變動幅度指引本輪地產寬鬆仍有充足政策空間;2)政策加碼階段地產鏈取得顯著超額收益,行情主要由估值驅動。本輪地產寬鬆週期前期分歧較大,房地產相對全A股價已上行5個月,但僅回升至接近1Q21水平;公募基金倉位和超配比例連續3個季度回升,但1Q22倉位仍低於近5年中位數。隨着政策加碼、市場對穩地產分歧轉一致,房地產或仍有超額收益。

“因城施策”背景下地方自主性提升,下調LPR傳遞穩地產政策意圖:1)因城施策:3.5政府工作報吿中自上而下提出“因城施策”默許各地房地產政策短期繼續寬鬆,4.29政治局會議自下而上提出“支持各地從當地實際出發完善房地產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截至5月20日全國已有百餘個城市或地區出台了降首付、降税費、公積金貸款、購房補貼、調整限購限售範圍等刺激政策;2)需求端:繼5月15日監管宣佈下調首套房貸利率下限20BP後,5月20日主要針對居民房貸的5年期LPR報價下調15BP,調降方式超出市場預期,體現了穩地產和為居民部門減負的政策取向。3)投資端: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放鬆有望改善房企現金流,並通過需求傳導刺激地產投資。

綜合持續性和彈性,地產>後周期(家電)>前週期(水泥):1)持續性上,近3輪地產寬鬆週期中房地產>後周期(家電)>(前週期)水泥,後周期品種滯後於地產銷售數據;2)彈性上,整體看房地產>後周期(家電)>(前週期)水泥,後周期品種與基本面更相關。

4)通脹結構

4Q21至今,市場對全球通脹預期定價較為充分,但通脹結構的邊際變化或未被充分交易。用長端利率、PPIRM同比、PPI同比、CPI同比的價差趨勢,來對比判斷金融、原料、製造、消費的相對盈利改善:1)長端利率仍未進入上行區間;2)PPI同比、PPIRM同比自去年底同比回落,但萬得一致預期今年不會轉負,年底或拐點回升;3)PPI同比與PPIRM同比的剪刀差自去年12月觸底回升、海外PPI同比與國內PPIRM同比的剪刀差在擴張;4)PPI同比與CPI同比的剪刀差自去年11月收窄,萬得一致預期收窄至今年9月。上述價差趨勢的可比階段是2005年下半年,彼時中游製造和必選消費表現佔優。

目前,國內PPI向CPI的傳導仍不強,下半年CPI加速上行的漲價預期下,必選消費有望開啟絕對收益行情。從歷史經驗上看,農林牧漁、超市股價拐點領先萬得一致預測CPI拐點1-2個季度左右,短期調整後配置性價比上升。

5)產業週期

2022.3.25《成長股投資時鐘:速度與加速度的博弈》中,我們基於對歷史上六大產業生命週期的覆盤,提出了成長股時鐘模型,即①按照滲透率的速度(一階導)和加速度(二階導),成長股生命週期可劃分為導入→奇點→加速→減速四階段,②滲透率加速度(二階導)與成長股相當估值中樞幾乎同步觸頂,也即,在奇點區間(開始於滲透率突破5%,結束於滲透率加速度/二階導達峯),產業相對估值中樞完成整個生命週期的主升浪,③從整個生命四階段來看,成長股相對估值中樞變化呈現“π”型或“廠”型,兩者的區別在於,減速期產業相對估值中樞是否回落,“廠”型的產業,大概率在減速期完成了龍頭進階+國產出海,反之則呈現“π”型。

按照成長股時鐘模型,去年10月新能源車滲透率二階導見頂,標誌着奇點時刻結束,當前新能源車處於奇點後的加速期,申萬電池行業中期相對PE估值中樞(相對全A,後同)理應穩在去年10月末的水平(6.4x),但從10月以來相對估值回調幅度已經超過59%,如何理解這麼大程度的殺估值?

殺估值的原因包括:①滲透率二階導觸頂,去年下半年以來入場的、期待產業業績增速持續超預期的浮動籌碼流出,體現在去年Q4至今年1月的公募調倉,②2月-4月,鋰電中游產能擴張預期強化,市場擔憂競爭格局惡化,Q1財報鋰電龍頭毛利率承壓也側面印證了部分保市場份額的壓力,進一步殺估值,③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市場對通脹持續性的擔憂加深,進而對產業鏈滲透率天花板預期明顯下調,進而對當前產業鏈所處階段產生質疑,若滲透率天花板從接近智能手機水平下調至30-40%,則當前可能已處於減速期,理應調低估值,④4月上海疫情爆發,階段性的生產擾動,導致進一步殺估值。

上述四個邏輯中,④為階段性因素,不影響中期估值,也是隨着復工推進,估值修復最容易掙的一部分“錢”,對比產業相對估值回到4月初位置,還有約20%市場空間;①從歷史經驗來看,也為階段性因素,產業鏈滲透率預期、對應的能站穩的相對估值中樞,也不會因此發生改變;③是預期層面的變化,挪威新能源車滲透率曲線與中國高度類似,通過22年1-3月滲透率判斷全年滲透率大概率繼續沿曲線上行;②同樣是預期層面的變化,會影響中期估值,考慮2000-2004年空調“價格戰”期間產業相對估值的最大跌幅(約30%)vs今年申萬電池行業相對估值跌幅(約33%),短期調整幅度已超出彼時最大跌幅,且1Q22申萬電池行業營收CR3(36.5%)接近4Q20水平,或意味着競爭格局未出現顯著惡化。

HUD等智能車零部件有望進入奇點時刻,相對估值中樞有望持續抬升: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產業研究院,2022年3月國內智能車銷售滲透率27%,但目前國內智能車仍以L2及以下級別的車型為主。據IHS,到2025年,國內L3及以上級別滲透率或達4.7%,屆時智能汽車產業鏈或將真正進入奇點時刻。行業滲透率提升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供給側:1)技術研發深入促進量產:自動駕駛賽道投融資熱度高,據iFind數據,2021年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投融資額較2020年翻倍,L3級以上的高階智能駕駛為研發重點;2)技術降本:2021年來,更多車型開始搭載高算力芯片及激光雷達等傳感器,在硬件上實現L3級別,且車型價格下探至20-30萬元水平,親民價格或進一步促進放量。

智能汽車當前已修復至疫情前水平,但其調整的時間和幅度均不低於電新板塊,且滲透率加速度仍未見頂,我們認為下半年可以繼續關注“智能化”趨勢性機會:1)類比2021年碳中和指數和電新指數行情,碳中和指數先行啟動主題行情,隨後電新指數迎來三段式上漲,下半年“智能化”有望在政策(數字經濟)和產業週期共振下啟動行情;2)類比智能手機產業鏈和電動車產業鏈的投資節奏,當前智能汽車產業鏈或類似於2012年的智能手機(2020年底特斯拉上海工廠量產,可對標2010年蘋果發佈iPhone4)和2012-2013的電動車(2011年為全球電動車量產元年,可對標2020年全球L3級智能車量產元年),考慮到蘋果產業鏈與鋰電池產業鏈於2013年啟動行情,下半年智能汽車產業鏈行情可期。

自下而上篩選:供給側變化+需求確定性+邊際資金加倉方向

供給側變化維度,1Q22財報體現三大變化,1)原材料行業投產加速;2)多數製造業成本壓力緩解;3)以農林牧漁(豬週期)、房地產為代表的行業,集中度提升。基於成本壓力這一核心矛盾,第一層篩選:原材料成本敏感度高、海外營收佔比高(能夠將潛在內外價差轉化為利潤),第二層篩選:毛利率壓力緩和、現金流好、產能利用率高,兩層篩選指向電源設備、電氣設備、通用設備、航天軍工、白電、消費電子。

需求維度,考慮1)降債目標完成、現金流好的上游央企/國企資本開支方向,對應能源轉型、循環經濟,重點關注三重邏輯共同驅動且大跌中回調幅度較大的儲能;2)遠期降本增效確定性較強的工業數字化+智能化,包括工控自動化、半導體;3)技術迭代驅動需求確定性提升的SiC與光伏設備。邊際資金加倉方向,下半年有較大加倉空間+意願的邊際資金是長線資金,Q1險資、國家隊兩大長線資金的共同加倉方向為機械/電子/汽車/電新/軍工,歷史上加倉持續性一般為3-5個季度。

供給側變化

變化1:多數原材料(上游資源品+中游材料)行業投產加速

從21A年報與1Q22季報看,上游資源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進一步回升,投產整體加速,1Q22,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升至9.21%,為板塊內最高,但斜率趨平。有色方面,內部出現分化。工業金屬同比增速回升但仍為負增,稀有金屬(能源金屬為主)投產增速中樞抬升。中游材料方面,1Q22整體固定資產增速回升至1Q21水平,基礎化工投產加速最為顯著,是否為拐點待中報驗證。2021年起,基礎化工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提升,21H2起,行業開始擴產,在建工程增速持續上行,至1Q22升至27.5%,與此同時,固定資產增速卻不斷回落,1Q22出現底部回升跡象,產能落地加速或逐步改善部分子行業緊供給局面。

變化2:多數製造業(中游製造+可選消費+電子)原材料成本壓力有所緩解

從21A年報與1Q22季報看,中游製造方面,電新內部出現分化,風電板塊單季毛利率回升幅度最大,體現上游鋼材、碳纖維、環氧樹脂、聚醚胺等原料成本壓力部分緩和。鋰電單季毛利率則顯著回落,原材料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劇。機械行業整體毛利率回升幅度較小,除原材料成本外,或受行業競爭加劇制約(營收CR3由26.7%回落至22.2%)。可選消費中汽車、家電、輕工單季毛利率均改善,原材料成本壓力最大的極端時期或已度過。電子行業成本壓力整體趨緩,單季毛利回升,但行業內部分化,半導體毛利率基本走平,光學光電明顯回落。

變化3:部分行業(農林牧漁+房地產)受供給擾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從21A年報與1Q22季報看,養殖業仍處虧損,農林牧漁行業產能去化仍在進行,營收CR3由4Q22的42.2%提升至46.6%,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H2豬週期有望觸底回升。房地產方面,融資端收緊增加房企現金流壓力,貨幣資金負增幅度加劇(-7.4%—>-16.1%),營收CR3由42.6%提升至45%。部分龍頭房企3-4月獲大行併購貸款,H2併購或將落地,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上述1Q22呈現的邊際變化中,兩者指向原材料成本壓力在當下和未來有望緩解,因此我們將此作為自下而上行業比較的主要線索。

以對原材料成本敏感為前提,篩選海外業務佔比高故而能充分受益於國內外原材料價差的行業。供給側的三大堵點分別是資源成本(原材料及能源)、供應鏈成本以及匯率波動。其中,國內優勢最大且邊際最可能出現積極變化的是資源要素。因而,從彈性上考慮,前期受原材料成本壓制最大的行業下半年修復的斜率或最優,對應條件1)對原材料高度敏感(以毛利率與前移6個月的PPIRM的負相關程度衡量)。從具體路徑上考慮,出口型企業能夠最充分的將海內外價差轉化為盈利,且其成本端匯率及海運費兩大壓制力H2有望邊際緩解,對應條件2)需求並未失速(營收增速變化至少優於非金融地產A股),海外業務收入佔比高且穩定或邊際提升。篩選結果如下:

進一步地,我們發現,成本壓力緩解程度最高的製造業,1Q22同時還出現了三個積極的邊際變化,值得深入挖掘。在壓制ROE的成本端壓力邊際改善,單季毛利率回升,扣非淨利率微幅修復的基礎上,中游製造業:1)償債現金流支出同比維持負增;2)產能利用率高位繼續回升,意味着資本開支必要性在進一步上升。

此,我們從產能、現金流、盈利能力三維度自下而上細篩製造業中的細分行業。在具備中游製造屬性的行業(中游材料、中游製造、可選消費、電力及公用事業、紡織服裝、電子、非運營通信)中設置三個基礎條件進行篩選:1)產能利用率向好:固定資產週轉率同比、環比均回升;2)現金流改善:貨幣資金增速邊際回升;3)成本壓力緩解,淨利率有望改善:單季毛利率同比回升。結果顯示化工(農用化工、基礎化工、其他化學制品)、電力設備及新能源(電氣設備、電源設備)、紡織服裝、專用機械、其他電子零組件以及系統設備較優

兩層“2+3”的篩選中,兩層篩選所有條件均滿足的一級行業為電新、紡服,二級行業為電源設備、電氣設備、其他電子零組件。其他值得關注的行業包括:基礎化工(農用化工、其他化學制品)、通用設備、白色家電、消費電子、航天軍工等。

需求確定性

對確定的需求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充分條件(自下):行業內企業的財務狀況能夠支撐進行資本開支,實現需求;2)必要條件(而上):行業內企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剛性,通常能夠貼合政策目標或產業週期等長邏輯。沿此思路我們建議關注:

1)需求充分性、必要性兼具的上游央企/國企的資本開支方向

2)遠期降本增效需求確定性較強的產業數字化(工業企業智能化)

3)技術迭代驅動需求確定性提升的SiC與光伏設備

從1Q22現金流量表的邊際變化看,煤炭及有色央企/國企的資本開支需求具備充分性。一方面,現金流狀況較好,貨幣資金增速仍在回升或維持高位;另一方面,降債目標基本完成,在現金流充裕的情況下,1Q22償債支出同比增速維持負增或處於低位,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意味着煤炭及有色的國企/央企有充裕的剩餘現金流進行資本開支。

而從實現當期經濟“穩增長”,遠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目標出發,煤炭及有色央企/國企的資本開支需求具備必要性,方向上或圍繞“降碳”。一方面,在B/C兩端資本開支意願均較弱的情況下,央企/國企密度較高的上游行業進行資本開支是G端發力,託底經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上游是“高排放高污染”行業最為集中的環節,其進行清潔生產改造,減污降碳將是推動實現“雙碳計劃”,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從《“十四五”全國清潔生產推行方案》上看,上游央企/國企的資本開支方向或為能源轉型(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循環經濟以及設備更新(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

重點關注三重需求確定性驅動增長且大跌中調整幅度較大的儲能:1)政策確定性驅動滲透率提升:短期更多由各地政府的配儲規劃以及優惠補貼政策驅動,2022年多省強制10%風光配儲能,而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2)降本增利驅動滲透率提升:長期隨着電化學儲能的技術性提升以及儲能價格機制的完善,將從降本增利兩個維度以經濟性驅動儲能裝機量提升,第三方儲能共享電站等業務模式在價格機制明確後或加速發展;3)應用場景拓寬帶來增量需求:典型案例是,當前5G基站、數據中心IDC等高功率數字基建大規模建設,催生大量電力需求,儲能可作為必要的配套備用電源。

中游製造的降本增效需求亦兼有充分性與必要性,因而具備遠期確定性,方向上或圍繞與政府支出方向形成共振的產業數字化。充分性方面,如前所述,償債壓力緩解,產能利用率回升的中游製造企業逐步具備資本開支回暖的條件。必要性方面,產業數字化既能解決微觀主體痛點又適應宏觀發展需要。

微觀層面,降本降費增效是當前需求收縮環境下,各行業改善盈利的主要途徑。從工信部2015年至今305個智能製造試點的成效看,產業數字化能夠增強後疫情時代企業抵禦生產場景變化等風險,適應其遠期降本增效需求。宏觀層面,產業數字化適應短期“穩增長”,長期“高質量”的發展訴求。產業數字化是現階段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方向,從2020年的經驗看,數字經濟具備對沖經濟下行以及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根據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2021年兩會上的發言,數字化程度提升10%,人均GDP增長0.5%-0.62%。1Q22產業互聯網行業營收逆勢維持高增印證這一領域穩定的需求。下半年,B端資本開支意願回暖的過程中,G端仍有望將產業數字化相關,如數字基建等作為重點支出方向。

具體行業上,重點關注疫情後景氣有望V型反轉的工業機器人以及半導體。除上文所述的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帶來需求必要性外,需求充分性而言,兩大下游主要應用汽車以及消費電子的資本開支有望先後回暖。汽車方面,在疫情及缺芯的影響下,2Q22資本開支增速或觸及年內低點,H2隨着兩大制約的邊際好轉以及購置税減徵政策見效,資本開支增速有望率先回升。消費電子方面,消費電子方面,隨下半年摺疊屏手機量產加速(DSCC預計Google摺疊屏手機3Q22開始量產)及元宇宙相關產品週期開啟(Meta 有望在H2發佈下一代頭顯Project Cambria,蘋果有望在今年末明年初發布MR頭顯),22年底起消費電子資本開支有望回升(類比2019年6月5G週期開啟,9月消費電子資本開支開始回升)。

沿解決中游企業痛點而驅動資本開支,進而具備遠期需求確定性這一思路,我們認為出現技術迭代的行業亦具備需求確定的屬性。對任何行業而言,技術迭代驅動產業週期發展都是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途經,企業為保持行業內的競爭力會自發的進行資本開支,這一點在滲透率處於向“奇點時刻邁進的新興產業中尤為重要。當前可關注:1)解決里程焦慮(技術路徑為SiC MOSFET替代硅基IGBT),且隨性價比提升未來應用場景有望拓寬的碳化硅SiC(由電動車向光伏/儲能/特高壓IGBT拓展);2)解決效率焦慮,帶來設備與輔材(銀漿、碳碳熱場、POE膠膜、串焊設備、PECVD設備)增量需求的N型電池。

兩類長線資金共同加倉方向

5.4《挖掘三條邏輯均指向的中游製造》中我們注意到4月融資資金淨流出1362億元,為2014年以來第五高淨流出月份,並認為融資資金大幅淨流出更可能是處在本輪下跌最後一波的階段,其淨流出可能會增強長線絕對收益資金的入場意願。

在2022.5.4《北向、QFII、險資、國家隊持倉分析》中,我們分析了兩類外資(北向資金、QFII/RQFII)及兩類長線資金(險資、國家隊資金)的持倉情況,並注意到險資持股市值佔流通A股市值比例連續兩個季度回升、國家隊持股市值佔流通A股市值比例在連續12個季度下降後觸底回升:

1)  險資對A股的配置強度繼續大幅回升。險資持股市值佔全A流通市值的比重從21Q4的3.9%回升至22Q1的4.4%,處於自2015年以來的90.9%分位數,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回升。

2)  國家隊資金對A股的配置強度觸底回升。國家隊資金持股市值佔全A流通市值的比重從21Q4的3.5%回升至22Q1的3.8%,處於自2015年以來的18.2%分位數,22Q1觸底回升。

歷史上看融資資金大幅淨流出的階段,往往伴隨着長線絕對收益資金(險資、國家隊)的入場,投資持續性約3-5個季度。2015Q3、2018Q1融資餘額大幅下滑,保險資金持股市值、國家隊持股市值佔流通A股市值的比重轉而提升,持續時間約4-5個季度。以險資為例,我們從行業維度分析了兩輪加倉週期的持續性:2015Q3險資加倉最多的三個行業為銀行、房地產和公用事業,加倉期持續了約4-5個季度;2018Q1險資加倉最多的三個行業為銀行、房地產和建築,加倉期持續了3-4個季度。

公募基金自21Q3開始持續加倉A股,21Q4、22Q1倉位進入頂部平台期且未見明顯減倉,三類主動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的投資比例自21年12月以來基本保持穩定,因此當前公募基金的加倉方向對市場的邊際影響較低;反觀險資在21Q3前、國家隊在21Q4前均減倉A股,當前位置兩類長線資金的加倉方向對市場的邊際影響高於公募基金。

加倉方向上,21Q4-22Q1險資加倉電子、食品飲料、房地產、機械、汽車、國防軍工等板塊,減倉非銀行金融、煤炭、石油石化、基礎化工等板塊;22Q1國家隊資金加倉銀行、電子、國防軍工、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汽車、機械等板塊,減倉非銀行金融、建築、基礎化工、石油石化等板塊兩類長線資金共同的加倉方向為機械、電子、電新、汽車、軍工,共同減倉方向為石油石化、基礎化工及非銀金融。

風險提示

國內疫情防控壓力再度超預期

我們判斷A股彈性在10月之後的重要假設是:二季度末國內疫情逐步控制,考慮到企業復工復產的逐步推進、海外訂單迴流需要時間,三季度疫情對企業盈利的影響仍具有一定黏性,待四季度防疫壓力緩和致使風險偏好回升、A股非金融業績增速回正並呈現彈性後,A股有望迎來業績+估值雙擊。如果國內疫情防控壓力再度超預期,則市場風險偏好將持續低迷、企業盈利預測會進一步下調,A股將會面臨更大的收縮風險。

美聯儲收水斜率和節奏超預期

我們判斷成長性週期股的成長屬性在下半年迎來減壓的重要假設是:價值風格缺乏全年絕對佔優的必要條件,上半年制約成長的貼現率因素如果出現反轉,那麼成長或迎來階段性減壓,年初至今美債長端率上行對成長的相對收益構成明顯負向壓制,若下半年美債利率築頂回落,成長相對估值具備修復條件。如果美聯儲收水斜率和節奏超預期,則美債長端利率上行斜率、空間或超預期,成長估值將繼續承壓,中美經濟週期的錯位也可能會提前結束。

全球通脹上行超預期

我們判斷中游製造將在下半年佔優的依據之一是4Q21以來,市場已經對全球通脹預期定價較充分,關注點轉向通脹的邊際變化。從通脹的邊際變化看,海外受俄烏戰爭及中國疫情刺激,通脹走高,國內則在海外經濟修復動能趨弱,政策”保供穩價“以及高基數效應的支撐下,輸入性通脹壓力可控,PPI同比仍在温和下行通道,從而產生海內外的成本價差,有望轉化為中游製造型企業的利潤。若全球通脹超預期,則市場或重新為全球通脹預期定價,海內外成本價差有收斂風險,國內中游製造型企業的成本優勢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