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美國“去風險”戰略之下,中國將如何破局?

格隆匯 12-19 08:54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 作者:楊帆 遙遠

近年來,美國對華“去風險”戰略持續提速;為分析其未來演變以及我國的政策應對,必須從國際關係視角出發進行戰略推演。為此,中信證券構造了三方博弈模型,認為在美國承諾可信度下降的背景下,第三方國家將極力避免選邊站隊,也為中國創造了合作空間。日本當年積極推動企業出海“再造日本”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鑑,我國未來需加強同第三方國家合作,抓住機遇實現中企出海開拓,長期上在海外打造生產及消費的良性循環。

政策覆盤:從“脱鈎”到“去風險”,美國“安全泛化”的本質思路並未轉變,而拜登時期政策實效相較於特朗普時期提升更為顯著。

從國際邏輯來看,中美相互依賴的不對稱性日益凸顯;從美國國內政治邏輯來看,保守主義回潮疊加政治極化加劇,使對華“去風險”成各方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儘管特朗普政府時期大力推行對華“脱鈎”,但拜登政府對內更敏鋭地捕捉美國的比較優勢、對外更注重協同盟友,任內美國“去風險”政策實效出現邊際提速。

局勢推演:對華“去風險”戰略既非單方行動的結果,亦非純粹的經濟命題,需要從國際關係的視角,從中、美、第三國之間的動態博弈進行未來推演。

美國:政策搖擺背後有着深刻的社會民意基礎,且2024總統大選選情未明,無論最終誰將入主白宮,其政策承諾的可信度或在下降。

第三國:統籌平衡、左右逢源,避免“選邊站隊”,在中美博弈下也在注重自身的“去風險”。鑑於美國承諾的可信度下降,疊加自身諸多產業鏈短板,第三國或希望在中美博弈中保持戰略自主,同時藉此實現產業鏈完善升級。

中國:強化夥伴關係,保障各領域安全。當前中國已經建立諸多高水平多邊經貿體系,與美國主導的多邊供應鏈體系形成深度交叉。未來中國可一方面積極同第三國加強經貿和產業鏈協作,另一方面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保障各領域安全。

他山之石: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並非乏善可陳,日企出海開拓成功“再造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鑑。

面對美國貿易戰壓力,日本政府自80年代末起通過“黑字還流”計劃推動企業出海,同時通過ODA和FTA手段積極爭取第三方國家。日企出海也並不僅是為了轉口貿易,而是深度參與當地市場發展機遇,在出海過程中,日企海外產銷率一路上行。日本通過不斷增長的海外收入支持着經常賬户盈餘,日元幣值亦長期保持穩健。在其國內“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同時,日本通過海外的正循環維持了整體經濟平衡,避免陷入負增長困境。

應對之道:中企出海並不僅限於短期上的中間品出口邏輯,更重要的是長期上在當地形成生產與消費市場的良性循環。

第三方國家並不希望在中美博弈中“選邊站隊”,是我國重要的爭取和合作對象。與“一帶一路”和RCEP國家在經貿與產業鏈上的合作,將是我國保障經濟安全、產業鏈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的重要方式。與日本經驗類似,中企出海有望長期上在當地形成生產與消費市場的良性循環。在國別選擇上,經過多維評估,中信證券認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沙特等國可作為首選目的地,菲律賓、印尼等國雖人均消費水平較低但有較大增長潛力;在行業關注點上,汽車、新材料、新零售、新基建等可成為重要的佈局方向。同時,日美貿易戰下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妥協退讓的失敗教訓也表明,在關鍵技術領域必須加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半導體、工業母機、先進材料、信創和生物育種等行業有望成為政策關注重心。

風險因素:

中美博弈超預期升級;發展中國家基本面超預期波動。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3年12月18日發佈的《海外政策專題(7) -美國“去風險”戰略之下,中國將如何破局?》報吿,分析師:楊帆S1010515100001;遙遠S1010521090003